百花花卉谷 > 養花知識 > 植物知識
導航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

來源:百花花卉谷 2.6W 次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的前身乃著名植物學家胡先驌、蔡希陶先生等於1938年創建的,當時由北平私立靜生生物調查所與雲南省教育廳合辦的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標本室,是國內較早創建植物標本室之一,首任標本室主任是當時的副所長汪發纘教授,該室設於現在昆明植物園的茶花園內,爲磚木結構的平房,約100平方米,還包括陳列室、研究室等,現此建築已完全拆掉,當時由胡先驌命意,雲南省教育廳廳長龔自知題字的“原本山川,極命草木”的奠基石業已丟失。原館藏標本已有蔡希陶、王啓無、俞德浚在1935、1938年所採標本,未上臺紙的約三萬餘號,加上汪發纘、俞德浚、劉瑛、李鳴崗在1950年前所採,及秦仁昌、馮國楣等在麗江所採,約八萬份,這就是本標本室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家底。1950年4月昆明解放後,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改名爲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3年2月9日再改名爲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等國歸來視察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後,感於條件簡陋,指示由國家撥款修建三座科研、行政樓,標本室及植物分類研究室位於行政樓二樓(副號標本室位於原植物生理樓的一層),此爲第二代標本館,主要收藏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標本。在1964年以後,擴大收藏苔蘚植物標本。這時標本藏量已達70餘萬份。從1977年起,標本館開始收藏地衣和大型真菌標本。

1980年,用當時國家林業部支付的楸木園標本館轉讓補償費,在現址上建設了本館的老館部分,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標本庫面積1161.2平方米,這便是第三代標本館,館藏量達到83萬份。

2001年2月12日中國科學院科發建復字(2001)15號文批准植物標本館改擴建項目的初步設計及概算,總投資1500萬元,改擴建面積6169.26平方米。擴建新館工程於2001年6月30日開工,2002年3月22日正式竣工驗收,一次驗收合格,質量優良。新館竣工面積2469.26平方米,設有給排水系統、照明系統、消防系統、弱電系統及通風系統,較好地滿足了標本保藏的使用功能要求。2002年5月19日密集標本櫃驗收,2002年6月30日投入使用。2002年9月1日老館改造開工,改造面積3700平方米。2003年6月26日老館改造工程通過初步驗收,同年9月8日通過最終驗收,工程質量優良。通過改擴建工程,使標本館的標本保藏面積增加到2538.2平方米(其中,老館1161.2平方米,新館1377平方米),附屬用房面積增加到1936.68平方米(其中,老館750平方米,新館1186.68平方米)。此次該擴建工程,也完成了標本館的信息網絡系統的硬件建設,爲標本館數據庫建設和數字化標本館的目標的實現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改擴建工程極大的改善了標本館的保藏環境和基本配套設施,使得標本館的容量擴大到保藏300餘萬份標本的規模。就此,第四代標本館建成,功能更齊全,設備更先進,符合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需要,達到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

在解放後開展的中蘇合作的雲南植物資源考察、西藏高原綜合考察、南水北調綜合考察、雲南植物資源考察(1958)、中草藥植物考察、獨龍江植物考察及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考察、武陵山植物考察、墨脫越冬考察和高黎貢山、獨龍江考察等大型科學考察活動之後,並和國內各植物學研究機構展開廣泛交換,使本館的標本藏量大幅度增加。

標本館現收藏植物標本110.0萬份,是國內收藏植物類羣較全(涵蓋除藻類以外的所有植物門類)的標本館,其中有種子植物標本90.0萬份(被子植物82.3萬、裸子植物0.7萬份和副號標本7.0萬份)、蕨類植物標本2.0萬份、苔蘚植物標本11.0萬份、大型真菌標本4.0萬份和地衣標本2.3萬份和木材標本0.6萬份。在這些館藏標本中,擁有各類模式標本約1.0萬份。改擴建後,還將規劃收藏浸泡標本以及果實、種子標本。本館收藏的植物標本來自全國,尤以西南及東喜馬拉雅地區的最爲豐富。本館在中國乃至世界植物學研究、資源的開發利用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植物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館標本收藏立足於雲南,着重於中國西南地區和中南地區,擴大收藏東南亞、南亞等周邊國家的植物標本,並希望與全球各國建立標本交換關係,豐富館藏內容。

2002年7月1日至8月31日,順利完成110餘萬份植物標本及物資的搬遷任務,爲老館改造工程順利開工提供了方便。在此期間,未停止標本館對外開放,堅持接待外來人員查閱標本。2002年9月1日起,正式恢復對外開放。2002年9月1日至2003年9月1日,老館改造,2003年9月8日竣工驗收並交付使用。

昆明 標本 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植物 家中植物擺放風水講究
相關內容
熱門圖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