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花卉谷 > 花語系列 > 農林牧漁
導航

海鰻 海鰻百科

來源:百花花卉谷 3.96K 次

海鰻是鰻鱺目海鰻科海鰻屬魚類。海鰻身體延長,頭呈錐狀,吻尖而突出,眼橢圓形;軀幹部近圓柱狀,身體背部及體側深褐色或銀灰色,腹部乳白色;體表無鱗,皮膚光滑;側線孔明顯;背鰭、臀鰭、尾鰭發達並相連,邊緣均爲黑色;胸鰭發達,尖而長,淺褐色;尾部側扁。雌性海鰻比雄性的體型大。

海鰻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印度西太平洋亦有分佈,多棲息於泥沙底質的低潮區或岩礁周圍,有時進入河口區和淡水水域。海鰻游泳迅速,性區猛,洄游分2個羣體,第一羣體主要是做南北洄游;第二羣體是在濟州島西南方海域越冬的魚羣。海鰻爲肉食性,主要攝食蝦、蟹、小魚。海鰻產卵期爲5~11月,浙江中南部7-11月,福建4-7月,產浮性卵,卵圓形。海鰻壽命可達15年。

海鰻 海鰻百科

生活習性

海鰻爲兇猛的底層魚類,游泳迅速,常棲息在水深50-80米底質爲沙泥或岩礁的海區。肉食性,以蝦、蟹、魚類、烏賊、章魚等爲食,攝食強度在7-9月份較高,食物組成隨魚體體長增加而有不同,蝦蟹類所佔的比例隨體長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反之頭足類則增加。

海鰻洄游可能分2個羣體,第一羣體主要是做南北洄游,自臺灣北部海域直達東海北部、濟州島西部海域,春季北上,秋季南下,約在2-3月在黑山列島到東引島處越冬。第二羣體是在濟州島西南方海域越冬的魚羣,5-6月間進入海州灣,10月以後南下至濟州島西南方的越冬海域和第一羣混合。

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由紅海、波斯灣、印度西岸及斯里蘭卡至斐濟及圖瓦盧、北至日本與韓國、南至阿拉弗拉海及澳大利亞北部等。在中國廣泛分佈於各海區。

繁殖方式

中國東海、黃海產卵期爲7-11月。產卵場範圍很廣,主要在浙江中南部海區,冬季產卵場水深在20-40米,底質爲沙泥,平均水溫爲13.5℃,鹽度29-34‰。長江口近海11月中旬曾發現即有性腺成熟度爲Ⅵ-Ⅴ期的個體,也有已產過卵的個體。魚卵、仔魚分佈面很廣,由呂四到畫東均有分佈,長江口出現的時間,卵爲8月,仔魚爲7-11月。懷卵量爲18-120萬粒。卵球形,卵徑1.5-2.2毫米(一般爲1.6-1.8毫米),爲浮性卵,具40-60個油球。圍卵腔大。卵黃爲龜裂狀。受精卵在水溫20-22℃時經63-69小時可孵化。剛孵化仔魚全長3.1-3.4毫米,卵黃長度約2.35毫米。卵黃吸收後的葉狀仔魚(柳葉鰻),初期頭部較大,具向前傾斜的長針狀齒,消化管末端爲向體外突出的外腸狀態。肛門位於80-85體節下。全長15毫米以上的葉狀仔魚,肛門位於91-98體節下。全長84毫米葉狀仔魚上頜較下頜稍長。齒尖銳,上頜具16齒,下頜具18齒。第一垂直血管位於15體節。葉狀仔魚變態前最大體長爲100-115毫米,水溫20℃左右經約15天完成變態,縮小爲74毫米的稚魚,變態期在8-10月。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4年ver 3.1)——數據缺乏(DD)。

種羣狀態:由於捕撈強度過大,生態環境失衡(漁業水域環境污染、拖網、有害漁具等)等影響,出現了單產下降,資源種羣變化,使南海包括海鰻爲首的15種經濟魚類1992-1993年的總漁獲率較1962年下降爲35%。

保護措施:中國渤海(1988)、黃海(1995)和南海(1999)相繼制訂了休漁制度,伏季休漁是爲保護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而規定的每年在一定海域、一定作業時間,某些捕撈作業不得進行生產,休漁時間一般正處於每年的三伏季節。

主要價值

海鰻肉細嫩鮮美,含脂量高,爲上等食用魚類,乾製的海鰻鰾可作魚肚。除鮮銷外,還可制罐頭或加工成鰻魚鯗,暢銷國內外市場。海鰻鰾、腦、卵巢、血、卵籽可入藥,對胃病、風溼病等有療效作用。

海鰻是什麼 海鰻 海鰻介紹 百科
相關內容
熱門圖文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