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花卉谷 > 花語系列 > 花與生活
導航

馬鈴薯全程機械化需求迫切、發展潛力大

來源:百花花卉谷 1.99W 次
  馬鈴薯是我國第四大農作物,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已成爲新時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助推精準扶貧和優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截止到2018年,全國馬鈴薯耕、種、收及綜合機耕率分別達到68.99%、25.07%、24.99%、42.61%。2019年,馬鈴薯機耕率預計接近74%,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機播率預計超過27%,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機收率預計接近26%,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到46%左右,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發展潛力大、需求迫切、任務艱鉅。
  
馬鈴薯全程機械化需求迫切、發展潛力大
  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發展現狀
  
  馬鈴薯生產進入了以技術集成爲主線、機械化作業爲關鍵的綠色發展階段。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良田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要求,針對薄弱環節和技術瓶頸,集成種薯處理、水肥調控、精準施藥、全程機械技術措施,綜合示範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六大機械化生產模式:
  
  (一)東北一季作區。建立了深鬆耕整地、精量播種、中耕追肥、高效植保防控、殺秧和收穫多位一體的機械化綜合技術集成模式。
  
  (二)華北一季作區。建立了以優質品種、水肥藥一體化、病蟲害綜合防控、全程機械化生產爲核心的節水高效生產技術集成模式。
  
  (三)西北一季作區。建立了廣適耐旱優良品種、水肥藥一體化、保墒種植、病害綜合防控、全程機械化、安全貯藏減損和加工爲核心的全產業鏈提質增效技術集成模式。
  
  (四)西南一二季混作區。建立了以抗晚疫病品種、土壤調理、肥料集中施用、合理間套作、病蟲害綠色防控、中小型農機爲核心的多樣化間套作套種技術集成模式。
  
  (五)中原二季作區。建立了以早熟品種、播前催壯芽、多膜覆蓋拱棚種植、水肥藥一體化、適度機械化爲核心的優質早熟技術集成模式。
  
  (六)南方冬作區。建立了以光照不敏感耐寒品種、種薯催芽、高壟雙行、合理密植、適度深播、地膜覆蓋、平衡施肥、適度機械化、病蟲草害防控爲核心的優質高效技術集成模式。
  
  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發展不均衡。北方一季作區已具備產業化基礎,形成了相對標準化的機械化種植模式,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在50%以上;而西南混作區的馬鈴薯機械化剛剛起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在30%左右。
  
  (二)關鍵生產環節發展不平衡。機械化播種、收穫仍然是最薄弱環節,西南混作區和南方冬作區機播、機收僅爲5%左右。現有機收以分段式收穫爲主,人工撿拾費工費時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此外,種薯切塊、殘膜回收、山坡地作業、帶芽播種和膜上點種等機械仍需進一步改進完善。
  
  (三)西南一二季混作區機械化發展嚴重滯後。主要表現爲地塊細碎、高山及陡坡種植面積佔比高,機械化立地條件差,適用機械缺乏且作業效率較低,社會化生產服務和機械維修服務不到位等問題。
  
  措施建議
  
  (一)加快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新機具研發。一是自動識別芽眼的馬鈴薯切塊機械;二是適應不同薯塊的馬鈴薯高速精量播種機械;三是低損耗的馬鈴薯聯合收穫機械。
  
  (二)推進技術創新。着力研究撿拾和種薯切塊的系統性技術問題,加快突破適宜黏性土地、山坡地的小型機械技術問題。
  
  (三)加強農機農藝融合。以適應機械化作業爲前提,探索相對標準的薯種生產技術,培育和篩選不易破皮、損傷、且形狀優良的品種。
  
  (四)積極培育機械化生產經營和服務組織,建立“共同利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馬鈴薯 迫切 發展潛力 機械化 馬鈴薯植物器官
相關內容
熱門圖文
最近更新